学科类培训基本没有营利空间了,转到非学科类培训去!
在《关于进一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意见)发布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都在谋划转型。布局非学科类培训,是各教培机构几乎一致的选择。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早在“双减”意见发布前,新东方、好未来在苏州市设立的多家公司集体变更了经营范围,其中新增了艺术、体育、科技类培训、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合规项目。堪称线下校外培训机构业务转型的风向标。
由于“双减”意见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统一注册为非营利性机构,不能进行资本化运作,不能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业务已经不好做了,即便各地执行“双减”有不同的节奏,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含外语),甚至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都将被从严监管是大势所趋。离开资本化运作,只有在平时学期的周一到周五开课(学前教育阶段不准进行小学化学科知识教育),怎么维持生存?
因此,想继续进行培训的教培机构,就不得不转型。.近,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指出: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这为培训机构制定下一步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南。
总体看来,校外培训机构当前的经营策略有六:逐渐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做大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转型投身非学科类培训,包括体育、艺术、科技培训;为学校提供托管服务(包括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服务);向0-3岁托育发展;向成人与职教领域发展。
这些转型中,向成人和职教领域转,是政策风险.小的,但也是.难的,因为这一块业务的社会需求并不旺,而且已经挤满相应的机构,不管培训机构花什么招数来刺激需求,要让成人掏钱,或者让技能培训变热,都没有那么容易。这类培训也基本围绕招考、考证展开。
此前,一些机构还谋划强化高中教育业务,但“双减”意见提到,对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这就给培训机构发展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地监管部门随时都可以对面向普通高中的学科类培训采取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管理办法。
转型进行0-3岁托育,貌似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的托育供给难以满足家庭的需求,然而,为配套开放三孩政策,**对托育服务的定位是“普惠”,因此,培训机构想做大托育产业的希望必定落空。要提高生育意愿,就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治理学科类培训的目的正在此,**怎么可能治理了学科类培训,却纵容托育产业化呢?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假期托管服务,会购买第三方服务,但是,由于托管服务本身定位是公益的,机构介入,也必须基于公益,要从中获利很难。
校外培训机构一窝蜂转向非学科培训,会是机构转型的主流。但是,对于这一转型,校外培训机构也需要谨慎。一方面,这一领域原来的培训机构已经基本饱和,新的机构加入必定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如果机构按之前“做大”学科类培训的套路,扩大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刺激家长的焦虑,那么,**很可能调整对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措施。
尤其是体育、艺术培训,由于体育和艺术(美育)已经纳入中考,与之对应的培训需求会增加,但当培训带来严重内卷时,相关培训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某专业咨询机构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儿童体育培训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儿童体育培训市场规模为599.8亿元,同比增长46.5%。从资本角度,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培训市场,但从监管角度,这是在增加家庭的培训支出负担,制造“内卷”。
所以,校外培训机构在转型时,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做大教育生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还想通过搞教育培训做大机构、上市,可能怎么转型都会碰壁。继续做教育培训,必须坚持做教育,那么,站在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角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本文摘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青海水包水的小编删除!)